天津北方网讯:由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政府、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天津文艺广播、北方网文娱频道、每日新报、相声界网站、谦祥益文苑等联合主办的天津第四届相声节将于9月14日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年老店谦祥益文苑拉开帷幕。
自光绪三十二年开始,相声艺人带着这门诞生于北京的曲艺形式走向全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天津逐渐成为相声艺术的一大码头,所谓“北京是相声的发源地,天津是相声的发祥地”即在于此。
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左右,在天津逐渐成长起了一大批具有本土特色的相声演员,这批相声演员以相声界第四、五两代演员为主(即寿、宝字辈)。同期还有很多成长于北京的相声演员也纷纷到津门献艺,这些演员在天津舞台上推陈出新,同台竞技。表演了很多流传至今的传统相声,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从而形成了天津相声所独有的炽热火爆的艺术特点。
在解放以前,表演相声的场地主要是“杂耍园子”(类似于今天的曲艺厅和茶馆)和相声茶社。“杂耍园子”表演花场,包含相声、单弦、大鼓多种曲艺形式,其中比较著名的场地有燕乐、小梨园、大观园等。
除此之外,在天津还有以专演相声为主的茶社,这里上演的形式为“相声大会”,即所演节目全部以相声为主,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南市东兴市场的“连兴茶社”和位于河北鸟市的“声远茶社”。这两座相声茶社被誉为是“天津相声界的摇篮,相声演员的大学”。相声界很多的第五、六代演员都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当时到津门献艺的相声艺人,都以能到这两座茶社进行表演为荣。就连在“杂耍园子”献艺的相声同行,有时也会到这里走票,足见当时相声艺术在津门的火爆程度。
解放以后,天津曲艺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市区纷纷成了曲艺团队。在相声演出中,除了天津市曲艺团之外,还活跃着很多区队。尤其以“红桥”、“和平”、“南开”三区的相声队演出最受欢迎。
当时很多的第四、五代相声演员出于工作便利等原因,纷纷加入到这三个区队当中进行演出,如红桥队有杨少奎、王本林、张宝茹、刘奎珍等,和平队有尹寿山、阎笑儒、耿宝林等,南开队有冯立铎、武魁海、穆祥林等。这些演员的艺术功力和区队的演出实力并不逊于当时天津市曲艺团或全国任何一家曲艺团体。
在相声行内外,这些长期献艺于津门的第四、五代相声演员,被人们尊称为“大将”,足见其艺术功底深厚和受观众喜爱之程度。但由于历史原因,对于这些相声演员的历史记录少之又少,即没有丰富的录音资料,也没有相对应的文字记载。如刘奎珍先生的艺术,被马三立、侯宝林大师等称赞,但因为在区团工作,只留下两段录音。而武魁海先生更是只留下几张相片,连一段录音都没传下来。王本林先生后来为了支持西北发展,将相声艺术带到了西安,所留下的艺术资料也是非常少的。
由于这些艺术家现在纷纷故去,而相对应的资料记载却没有跟上。致使这些曾经在津门献艺的相声繁星渐行渐远,不被广大的曲艺爱好者所熟知。出于对相声历史的尊重,对于传统的继承,在天津第四届相声节上,我们决定搞一次集中规模的纪念这些相声先贤的演出活动。
由于以第五代为主的相声艺术家已作古,且其后人、传人分布于大江南北。本届相声节特对于十位相声录音少、文字记载不多的“相声大将”进行怀念,他们分别是刘奎珍、杨少奎、冯立铎、尹寿山、穆祥林、王本林、张宝茹、武魁海、耿宝林、阎笑儒。
天津相声节历时四个年头,共举办四届,前三届分别是“百年风貌、百年相声”、“传统相声原生态”、“走出去的天津相声节”,我们通过对于传统相声的继承、复原和发展,力图将百年历史的天津相声传承下去,这次第四届相声节,谦祥益文苑及天津相声界全体同仁,花费尽一年时间,从全国各地寻访这十位艺术家的后人、传人、包括向曲艺研究者和当年的老观众进行咨询记录,希望能够将他们当年的风采记录保存下来。在为期一周的第四届相声界中,我们通过这些老前辈的后人、传人的舞台表演,希冀能让大家感受到这些艺术家的独特魅力,把关于这些艺术家的录音和文字,转变为立体的舞台演出,让不熟悉他们的观众有更直接的感受。同期坐落于谦祥益文苑二楼的天津相声博物馆还会对这十位名家的生平进行展览,让广大相声爱好者能有更全面的了解。
由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津门献艺的本土相声名家不计其数,且相对来说这十位名家的记录更为稀少,更需要抢救性保护。再加之相声节时间有限,工作人员经验不足,所以很遗憾地这次纪念演出我们只进行了关于这十位名家的相关工作,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天津相声界希望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们还能够对更多的老艺术家,如刘广文、高桂清、班德贵、张振圻等进行抢救性纪念活动。
作为相声后学以及热爱相声艺术的人们,我们仅以此绵薄之力,来追寻那些渐行渐远的相声先贤,希望这次第四届天津相声节的举办,能为他们的艺术保留,发挥一点小小的作用。(记者 吴涛)